文/王吉華
————記肩負使命、頑強拼搏的中鐵十八局沈陽地鐵一號線二標項目部
什么是使命?或許我們每個人心里都明白,但當你真正挖空心思去證明它,用盡所學去理解它,俯下身子去完成它的時候,你會發現它其實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樣可愛,這或許就是使命。
中鐵十八局集團有限公司肩負著使命來到沈陽這片熱土,與任何一個參建單位一樣,要用自己的滿腔熱忱與實際行動詮釋一種生命的內涵,一種現代使命的釋放,以及沈陽人民的認可。我們都經歷過考試,做過答卷,揣摩過命題老師的心思,也更知道成績到底意味著什么。面對沈陽人民的命題,我們沒有揣摩,它是那樣的簡單明了,卻又是那樣沉重。
地鐵的施工有難有易,它受地質水文情況、施工設計步序、地下管線保護、建筑物拆遷等因素的影響。地鐵一號線沈黃區間就是一個受地質水文條件影響較大的例子,它的區間隧道馬蹄型斷面不是單純的中粗砂,也不是單純的粘土,而是中粗砂和粘土共存,上部是砂,下部是粘土,可怕的是一含水層就隱藏在砂和粘土交接面上,再加上馬蹄型斷面頂部另一含水層的補給,使得整個砂層中孕水豐富,這也就是施工的困難所在。面對這樣的地質條件十八局并沒有怨天尤人,而是全副精力組織施工、排除障礙。在原設計降水井的基礎上根據含水層曲線補打不同深度的降水井,24小時安排專人看泵降水,嚴格遵循“管超前、嚴注漿、短進尺、強支護、快封閉、勤量測”的施工原則,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密超前小導管的數量,采用帷幕注漿法及時有效注漿,“里應外合”固砂止水。除此之外,在時間上統籌安排,保證每天的循環進尺,功夫不負有心人,在項目部堅持不懈地努力下,沈黃區間初期支護順利完成,更可喜的是隧洞貫通時中線誤差僅為3毫米。
沈黃區間有一個渡線明挖段,這也是制約工期的關鍵,為了在業主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明挖主體結構并回填恢復路面,項目部一刻也沒有停歇,一邊有序安排區間標準斷面二襯工作,一邊著手渡線段的施工,努力克服場地狹小等因素,打圍護樁、挖基坑、進行渡線6個不同斷面初期支護的施工。雖然當時天氣很寒冷,但是當你看到那種熱火朝天的工作場面,你就會對天氣的寒冷做另一種詮釋。
春節了,二標的同志們幾乎都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,靠電話的磁性虛擬著與家人團聚的場景,匆匆幾句話便又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之中,立模板、綁鋼筋、澆筑混凝土……
時間總是在不知不覺中度過,一眨眼黨的第87個生日來臨了,再看此時的沈黃區間已是碩果盈枝,讓人感到振奮和喜悅。寫到此處,不免心潮涌動靈感襲來,索性寫詩一首給這片文章作結:
風雨征程磨利劍,虎團征戰沈遼間。秋冬春夏翻星頁,苦辣酸甜載夢船。
歲月穿針雕荊棘,英雄奔命扭坤乾。今朝我輩勤耕練,大任扛肩起汗帆。